前不久,北京市档案局召开全市档案人才工作会,宣布了北京市档案人才(2018-2020)选拔结果,并向荣获领军人才、高级专家和业务骨干的139名同志颁发了聘书。
经个人申报、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选拔出9名在全国档案系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才、30名在全市档案系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级专家、100名在全市档案系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当选的139名同志,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既有潜心理论研究、培育档案人才的园丁学者,也有拼搏在各单位工作一线的档案人员;既有从事档案工作二三十年取得不凡业绩的资深专业人士,也有奋力拼搏赶超前人的年轻新秀。会上,领军人才、高级专家、业务骨干代表就加强档案人才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作了发言。
市档案局馆长程勇在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实施档案人才工程刻不容缓,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和力度,力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和优势地位;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人才宣传机制和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形成选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性循环。
2017年年底,市档案局制定了《北京市档案人才“131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了全市档案人才建设工作。这是市档案局为加快推动档案工作战略转型,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档案人才队伍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培养使用方面,“131工程”规定:领军人才可以优先参加档案工作国际会议、档案学术交流活动,申请发起国际或全国性学术论坛、讲座,可以向市档案局申请科研经费开展档案科研项目;高级专家可以优先参加档案工作相关的国内会议、学术交流活动,申请发起全市性学术论坛、讲座,推荐进入高校授课;业务骨干可以优先参加全市档案系统组织的业务培训、论坛、讲座、业务交流等活动,优先参加与各级档案部门学习交流活动,推荐参加市档案局立项的科研课题研究等。
在宣传报道方面,市档案局及入选人才所在单位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入选人才的工作业绩和研究成果,提高人才的业界影响力。在市档案馆新馆设置专门场所,对入选人才的业绩、事迹进行展示。
此外,市档案局将对入选人才实行分层考核和动态管理。根据考核评估情况,每两年开展一次人才库调整,及时增补业绩突出、符合入选条件者进入人才库;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将调整出库。
下一步,市档案局还将探索培养导师制度,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让领军人才、高级专家成为业务骨干和其他年轻同志的培养导师,通过专家的指导,提高年轻同志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学术水平,丰富人才库的后备人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0月22日 总第3287期 第一版